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睎|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師夏寧同志,出生在“根植東農、情系龍江,為繁榮農業教育、生產和科研事業”奮勇獻身的教育世家。1949年7月,外祖父李景華先生和外祖母許蕊仙教授,從南京中央大學農藝系畢業,獲得了宋任窮簽發的大學畢業證書,這是黨頒發的畢業證書!他們放棄回到經濟條件發達優越的上海,帶著年青人對農業的追求與夢想,帶著上山下鄉勞動者的純樸,在非常動蕩、非常貧瘠的年代,毅然決然建設東北黑土地,扎根東北農學院。兩位先生明是非、有責任、有擔當,心胸寬廣、充滿愛心、無私奉獻,似和煦春風,似參天大樹,正是這春風和大樹給予的無限溫暖、力量和信心,才有了三代人將農業教育和科學研究七十二年傳承的子孫大家庭。他們從《達爾文主義》課程的主講助教起步,帶著“為新中國做一點實實在在的貢獻”的執著,祖孫三代五人前赴后繼,接力奉獻,踏上了振興我國農業,接力耕耘教育教學一線的世家之路。
博學廣識、治學嚴謹、思路開闊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荒涼的校園和簡陋的教舍,老一輩從不不計較身份和地位的高低,更不會苛求財富的多少,反倒是把認真講好每一節課當做是他們最大的追求。一家三代人中一人為博士研究生導師,三人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從1979年起至今,為國家培養博士后10余名、碩、博研究生120余名,多數已成為我國農業科教戰線上的骨干,其中李景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曲東玉成為農業部副部長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員;同時他們培養了大批本科生,其中多人被保送至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等學校繼續深造,作為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獲得第五屆杜邦營養與健康兩岸學生創新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播種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共享杯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創新大賽優秀獎,是名副其實的“桃李滿天下,無處不芬芳”!在學生眼中,他們是“工作狂”,經常天剛蒙蒙亮就到了試驗田,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每次有田間播種的試驗,都會到場親自指導,和學生一起研究,他們對科研的一絲不茍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霸试S你失敗,只要你堅持再來?!边@是李文濱教授對學生常說的一句話,他經常傾聽學生們的觀點,注重學生們的想法,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祖孫三代將教學積累匯集成文字材料,主編、副主編《作物育種學》、《馬鈴薯實生薯選用與防止退化綜合措施》、《蔬菜育種學》、《蔬菜良種繁育技術》、《保健食品學》、《植物蛋白制品加工新技術》、《大豆蛋白質加工新技術》、《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生產與管理》等教材和專著。他們肩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實驗室主任、試驗站站長、系主任、學院辦公室主任和副系主任等職務。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多次榮獲黑龍江省政府和省教委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及勞動模范,獲“黑龍江省優秀人民教師”榮譽稱號、省政府勞動模范嘉獎、優秀教學成果獎和高校師德先進個人等。
扎根黑土、扶農助困、成果斐然
在北大荒,在龍江一望無垠的黑土地上,三代人用達爾文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武裝頭腦,用大膽的探求、用辛勤和智慧,在泥濘的田野上開拓了一片嶄新的廣闊天地。他們分別從事馬鈴薯育種、蔬菜育種、大豆育種和大豆加工品質改良方面的研究。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在湯原香蘭,在呼蘭富強,在阿城城東,在車庫民房,在田間溫室,在車間廠房,他們將產、學、研有效結合,在科研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李景華先生為馬鈴薯育種及利用實生種子生產馬鈴薯傾注了畢生心血,克服重重困難,不放棄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條件,解開了馬鈴薯退化原因謎題,先后育成“東農302”、“東農303”和“東農304”等多個馬鈴薯新品種。其中,極早熟脫毒馬鈴薯“東農303”被審定為全國推廣優良品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馬鈴薯無病毒原種生產及良種繁殖體系的研究”獲國家“六五”期間科技攻關獎及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馬鈴薯實生種子的利用及防止退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捌呶濉焙汀鞍宋濉逼陂g,在先生的“實驗基地”兩次召開全國16省市利用實生種子生產種薯科研協作會議,他的研究在我國廣大地區大面積開花結果,年種面積650萬畝,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所產鮮薯出口香港、新加坡等,為國家獲得了大量外匯收入,使我國利用馬鈴薯實生種子的科技工作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許蕊仙教授在“文革”期間承擔蔬菜育苗工作,解決了400余教職工的吃菜問題。她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硬是憑借對事業的執著和堅守,在極其簡陋的困難條件下,培育出了“東農605”、“東農606”、“東農607”和“東農608”等高產、抗病優質甘藍品種,曾榮獲黑龍江省科技大會獎、省技術進步三等獎及國家各部委、經委、財政部等多項榮譽獎。退休后,許蕊仙教授的人生揚起了新的風帆,發揮余熱,將畢生的事業轉化為終生愛好,尋找適合土壤,把南方蔬菜品種引育到東北,豐富了東北百姓的菜籃子。1985年-1995年,10年間選育了東農青油菜、結球生菜、甜豌豆、西藍花、紫甘藍等新品種,并在黑龍江種植推廣,受到市場歡迎和群眾好評。2021年,97歲高齡的許蕊仙先生,仍堅持在哈爾濱阿城試驗田繁育東北油豆角新品種,許老先生曾說:“苦樂如歌,天道酬勤,晚年的幸福讓我盡享兒女孝順之樂,健康的身體讓我有了笑對夕陽的資本,我要更好的珍惜當下,爭取活到百歲,看到祖國快發展更興盛!”。
李文濱教授是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大豆育種專家、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大豆研究所所長,1988年博士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1989年公派日本,之后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植物農業系生物技術中心工作多年。2003年,在東北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急需帶頭人的情況下,李文濱博士放棄加拿大優越的生活,毅然回到培養他的母校,接管大豆研究所并擔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短短幾年時間,使大豆研究所由過去5人發展成由18人組成的具有向國際前沿沖刺實力的規?;蠖寡芯繖C構,發展壯大了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研究基礎和研究團隊,在國內初具地位。同時,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教育部大豆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并先后任職農業部和教育部大豆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是黑龍江省“頭雁”團隊成員,共主持參加科研課題近30項,包括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國家“863”項目、“973”、“948”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獲省部級獎8項,其中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7項。李文濱教授借助自己在國外的學習和工作關系,多次邀請美國、加拿大、日本、比利時等國家的學者來中國講學和進修,增進了國際間的友誼和學術交流。2006年,李文濱教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成功組織承辦了“第十八屆全國大豆科研生產研討會暨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家、東北農業大學終身教授王金陵九十華誕慶典”,并組織成立了“王金陵科教青年獎勵基金會”,用以獎勵資助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大豆科研工作的優異青年學者和研究生。他組建的“大豆遺傳育種與分子設計”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成為我國大豆人才重要的培養基地之一,推動大豆科研成果深度產業化,育成大豆品種20多個,其中國審品種1個,十三五期間“東農號”大豆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535.0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7.08億元,促進了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的發展。
勇開先河,與時俱進,守之彌堅
在逆境中不氣餒,勤耕不輟,甘于奉獻,把他們的理想、學識、思想和品德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和后代,無私推進成果轉化,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與贊賞。他們中的三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李景華先生曾兼任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和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當選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常委,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黑龍江省政府參事;2019年,許蕊仙先生獲得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李文芙同志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及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李文濱同志先后任世界大豆研究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北美大豆遺傳委員會執行組成員、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為黑龍江省首批特聘教授(龍江學者),黑龍江省省級領軍人才梯隊作物遺傳育種梯隊帶頭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大豆轉基因重大專項執行專家組成員,國家“十二五”973規劃專家組成員和評審專家,國家自然基金“農業基礎與作物學”評審組專家,《BMC Genomics》、《作物學報》、《大豆科學》、《中國油料作物學報》和《大豆科技》等雜志編委。
民族血脈,家國情懷,繼往開來
他們,既是艱苦時代的先驅者領路人,又是國家新時代和改革發展的見證者和堅定的支持者。夏寧生在農大,長在農大,而今又工作奉獻在農大。祖輩和父輩親人為了黨的教育事業,甘于奉獻的拓荒牛精神;為培養造就教科研梯隊,甘為人梯的孺子牛精神;為攀登農業教科研高峰,腳踏龍江黑土,嘔心瀝血碩果染白發的老黃牛精神,一直在教育、影響、激勵著夏寧。這些場景至今厲厲在目:外祖父李景華先生,在各種學術交流的專業會議和傳授科研技術的實驗臺前,侃侃而談的學者風范;炎炎烈日之下,頂高溫、戰酷暑手持滿是泥濘的田間水管,親自為種薯幼苗澆水,渾身上下分不清是泥水還是汗水,儼然一位老農辛苦勞作在田間的感人形象。外祖母許蕊仙教授為建設東北解放區,舍棄江南水鄉,來到冰雪覆蓋的龍江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菜藍子和餐桌,一心撲在蔬菜育種的三尺講臺和地壟田間。每逢新生入學、老生畢業,母親都會走班級、訪寢室,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把暖心的關愛送到每名學生的心頭,讓他們心中有目標,腳下有道路,前進有方向,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把她看成值得依賴的媽媽。舅舅李文濱教授叮囑夏寧要瞄準專業制高點,要有敢于勇攀高峰的銳氣,治學要嚴謹,不斷打磨自己肯于鉆研的工匠品格,2019年夏寧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獲“東農學者”稱號。
總書記還說過:“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樣的,東北農業大學今日的發展族譜中一定少不了夏寧這個教育世家七十二年來的躬耕歲月。他們在艱苦奮斗中承載責任,在無私奉獻里創造價值,他們是支撐龍江黑土地碩果豐產的排頭兵和壓艙石。他們是埋頭苦干的三代人,是積極探索的三代人,是善于創新與不斷開拓的三代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后來人定會銘記祖輩的言傳身教,忠誠于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繼續勤懇科研攻關、服務學生成才,用更多更好的成績繼續為祖國科教興農事業做貢獻,讓教育世家的家風傳承在敬業奉獻、勇于創新的教育事業中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