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哈爾濱疫情形勢緊張,學校采取了封閉管理措施,后勤處物資科承擔起轉運車輛調度、閉環轉運隔離人員等任務,車隊司機李德江主動請纓,迅速投入抗疫一線,在校園和學生宿舍之間當起了“擺渡員”,在隔離點和學校之間直接做起了“接力員”,用責任搭建著一條條安全可靠的“傳送帶”,用方向盤畫出了一個個抗擊疫情的“同心圓”。
“科研”路上的“擺渡者”
“李師傅早上好!”
“今天又辛苦您啦李師傅!”
早上八點半點,南15公寓樓下,學生們集合,出示‘兩碼’、測量體溫、有序上車,逐一和李德江問好。3月,哈市疫情出現后,車隊司機李德江就負責起南15公寓學生的轉運工作。

李德江等候同學們上車
南十五位于校園外,居住了280名研究生,每天都要進校做科研項目。為了保障南十五學生安全入校,后勤處安排了一臺專職大巴車,李德江主動請纓,住校工作。每天8點半將這些學生接進校園,晚上9點,將他們送回公寓。這兩個月,同學們每天都要和李德江見上兩次面,學生們和他已經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由于是運送同學們入校做科研,大家私下都開玩笑似得的稱呼他為科研路上的“擺渡人”。
李德江的轉運工作看似簡單,但每次他都會認真對待。運送會前他會仔細對車輛進行消毒,8點25準時到達公寓樓下,晚上9點準時在主樓后等待大家。由于只有一臺車輛,全部轉運完需要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這兩個月來,李德江認真準備,安全駕駛,沒有一天遲到,沒有出現一次車輛問題,累積安全平穩接送學生近3萬人次。
“李師傅明天見!”晚上十點,隨著一聲聲再見,李德江今天的任務結束了,回到車隊,他還要再次對車輛進行消毒。
為了讓同學們中午能回到寢室休息,同時也考慮到部分學生科研進度不同,5月1日起,每天中午12點半增加一趟轉運車次,李德江的工作又多了一份壓力。但聽到學生們一次次問候,一次次感謝,他又充滿了動力。
戰疫場上的“接力員”
3月末,黑龍江東方學院出現疫情,我校為其支援調撥盒飯每日6千份。李德江再次扛起運輸盒飯的工作。這次支援,李德江每天要去兩次,防護服也要穿脫兩次,跟著后勤處的領導們一起搬運裝卸盒飯,李德江年近50,厚厚的防護服悶的他喘不上氣,回想起當時,李德江仍覺得辛苦值得:“當時就是覺得孩子們不容易,學校在幫忙,我也盡一份力是光榮的事?!?/p>

后勤管理處支援東方學院
本學期疫情出現后,部分學生因入學時軌跡存在時間交集,被劃定為密接,學工部要對這些學生集中隔離。車輛轉運自然就落到的李德江肩上。那段時間,李德江早上要開通勤,到校后就開始轉運南十五的學生,然后全天都隨時待命。信息流調的結果并不是固定時間更新,很多時候是臨時通知他有轉運任務,李德江每次都第一時間回復收到,準時出現在轉運地點。他像接力員一樣,學生和物資就是接力棒,平穩、安全、快速的將他們送往目的地,成了李德江對自己的工作要求。3月份,李德江共執行轉運密接學生任務10余次,運送盒飯6次,總駕駛里程1千多公里。

工作中的李德江
同事心中的“守島人”
在同事們眼中,李德江是一個飽含熱情、無私奉獻的人。除了駕駛員的工作,李德江還肩負著更夫、庫管和車輛維修保養工作。他得知車隊更夫入校生活困難、離家遠、用餐難,他就讓他們留在家中,幫著做起了更夫,白天送完學生,就回到門衛室值班。物資庫沒有專門人員看管,他就兼起管理員的工作,仔細記錄核對出入庫物資。自己對車輛維護有經驗,他就主動承擔了車隊車輛保養維修的工作。車隊院里的一切,他都打理的井井有條,平時門壞了,燈不亮了,他都會主動去維修,不計報酬,也不爭功勞,無怨無悔的發揮的自己的光和熱。

李德江在門衛室吃早餐
李德江的愛人也是學校員工,工作在食堂,平時最早也要到晚上7點半才能休息。兩個人白天都很忙,平時只有在統一做核酸檢測的時候才能碰上一面。核酸隊伍不長時,兩人就簡單問一問彼此住的冷不冷,需不需增加被褥,缺不缺啥吃的。核酸隊伍長時,兩個人就邊排隊,邊說說工作上有意思的事。

李德江和愛人一起做核酸
在同事們看來,李德江夫婦是以校為家的榜樣,只要學校有需要,他們就會第一個沖在最前面,在自己的崗位默默堅守著,像是堅守在島嶼上的“守島人”,只為完成那一份責任和使命。
而在李德江看來,自己和愛人住校:“沒啥高大上想法,我們倆真心熱愛東農,只希望疫情期間,在自己的崗位把活干好,保障學校的平穩運轉?!?/p>
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也沒有什么英雄事跡,平日里司機大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以小家之力抒家國情懷,正是我們身邊有無數如李德江一樣默默奉獻的平凡員工,保障著校園的順利運轉,才能使得東農的校園不受疫情的侵染,才使得東農的職工沒有后顧之憂。
(供稿/后勤管理處)